是甚麼導致一個人企圖自殺?

自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沒有單一的原因。然而,一些心理學研究模型可以協助我們理解在自殺想法中掙扎的人的經歷和他們的思維過程。

The Desire (Loneliness and Burdensomeness) + Capability to die: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
(Joiner, 2005; van Orden et al., 2010)​

自殺的意念和想法源於兩個因素:受挫的歸屬感 - 感到孤獨,不屬於家庭、朋友、團體或社區的一部分; 感知到的累贅感 - 認為自己是社會或者周圍人的負擔。

然而,從自殺意念到真正嘗試自殺是需要實施自殺的能力。這可能來自於接觸與自殺有關的資訊和方法(尤其是在互聯網上很容易獲得這些資訊)、擁有致命的工具、以及通過自殘或其他非致命的嘗試來習慣面對死亡和痛苦。因此,自殺未遂是未來自殺的預測因素,關注那些過去曾自殺的人是很重要的。

因此,守門人是守護生命重要的一環。透過陪伴孤獨的朋輩,傳達關懷和關心,提醒他們是社區有價值的一員。

https://www.apa.org/science/about/psa/2009/06/sci-brief

The Integrated Motivational-Volitional Model: Triggers –> Defeat –> Trapped with no escape –> Suicidal thoughts and actions
(IMV; O’Connor, 2011; O’Connor & Kirtley, 2018)​

這個模型擴展了之前的模型,全面地包括了更多有關個人風險的因素和自殺的保護因素。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不同的基因、經歷和處境。這意味着,某件生活事件可能對一個人沒有影響,但在另一個人身上則會引發危機。 IMV模型考慮到了這一點並把這些背景因素包括在內。當一個人經歷了一件具觸發性的壓力事件,並且與他的背景和環境有着相互作用,會被視為一種危機,這帶給他們失敗或被羞辱的體驗。這結果影響了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以及他們的情緒調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導致他們陷入被困住而無法逃脫的狀態。

當感到被困住時,他們可能認為除了自殺外並沒有其他的出路,因而產生自殺動機。在這個階段,可能幫助或阻止他們發展出自殺意圖的因素包括前一個模型中到的受挫的歸屬感和累贅感,以及對於未來的想法和目標、復原能力和社會支持。

最後,從企圖自殺到實踐之間同樣受到實施自殺的能力的影響,包括致命的工具、接觸有關自殺信息、過去的嘗試、習慣於痛苦和恐懼,以及一些個人因素,例如:衝動和有關死亡的持續想法或想像。

除了關心和陪伴,守門人可以主動留意身邊一些經歷了壓力事件、曾有自殺企圖,或對自殘和自殺相關話題表現出興趣的人。

https://suicideresearch.info/the-imv/ ​